信息时代前,阅读的对象只有书本和报刊。因为写稿需要时间,审稿要时间,出版要时间,所以,相对来说,信息质量会更高一些。
在那时,如果一个人,获取的信息越多,也就是说,看的书报比别多人,从概率上讲,他在智识上就更有优势。
但在信息时代,尤其是人人可产出信息的现在,人们能接触到的信息,质量是下降的。
如果一个人,不加抉择地接收信息,被动浏览演算法推送的一切内容,他获取的信息越多,智识上却并不一定有优势,可能只是更偏狭、更极端。
也就是说,信息时代前,智识差距取决于信息获取的多寡,越多越好。现在,智识差距,主要取决于信息的优劣,信息已够多了,抉择最重要。
尤其是,分发信息的演算法,让主动获取优质信息的人,目力所及的是同样优质的信息。同时,给沈溺劣质信息的人,投喂海量偏见、谎言和娱乐,置人于智识的死地。
信息形成了认知,认知指导了行动,行动决定了一切。如果信息的鸿沟不跨越,认知、财富和阶层的跨越,绝不可能。
不过,事有两面,信息时代的绝佳优势,就是信息的极大丰富。如果能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意筛选,大量摄入前人难以想象的优质信息,则绝对如有神助。
所以,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?一个最能自我成长的时代?区别在于,对待信息,是否有意抉择。
不过,信息抉择力,也就是对信息的判断力,也是参差不齐的。比如,有人就以垃圾为美食,这不也是抉择?
所以,跨越信息鸿沟,如同其他一切鸿沟的跨越,都不是那么简单。
好在,抉择力是可以培养的。据我所知,很多大学的第一课,就是图书馆学。先带学生去图书馆,让他们知道,哪些书有价值,哪些书是消遣。
这就是信息抉择力,你得自己想办法。
慎重抉择那些即将进入你大脑的信息,如同慎重选择入口的食物。吃坏了肚子,最多拉几天。若被海量劣质信息构筑成坚不可摧的劣等认知,你和你的家人,甚至后代,都将为此买单。
意识到这一点,就是改变的开端。